许多不买味精的人,都听过味精有害的说法。但是他们在讲述味精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时却不尽相同。有些人甚至是说不出来味精哪里有害,今天我们就为您查证,味精危害论究竟从何而来?让我们开启今天的事实核查。
【资料图】
(一)被十美元赌注“毁掉”的味精?味精有害论从何而来?
以味精和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,多年来,国际互联网平台一直都有关于味精是否有害健康的内容发布。在阅览多篇不同年份发布的与味精相关的文章和报道后,可以看到在不少外文文章中,都会把味精和中国联系在一起。有的文章甚至将味精称为“中国盐”。在这些文章中,不仅提到了中国,还提到了一个词汇——“中餐馆综合征”。
以“中餐馆综合征”为关键词继续进行搜索,我们找到了多篇相关报道,这些报道中都提到了“中餐馆综合征”这一名词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末,源自一篇1968年发表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的同名文章。
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名为Robert Ho Man Kwok的内科医生,他称每当自己在中餐馆吃饭时,都会感到一种奇特的麻木感。
《纽约时报》的一篇名为《重新定义中餐馆综合征的运动》的文章中写道:1968年罗伯特医生的文章在发表伊始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,但仅仅六周之后,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中又陆续刊登了10篇文章,其中多篇的作者,也均为医生或医学背景,内容都是关于吃中餐后出现了和罗伯特医生类似的症状,身体麻木、头痛和心悸。这些文章最终都推测,导致出现此类症状的原因,就是食用了中餐馆独有的调味料,味精。
此后,味精被多家媒体报道称“有害健康”,美国部分中餐馆遭遇抵制,中餐口碑严重下滑,整个美国的中餐业都受到剧烈冲击。许多中餐馆不得不在招牌上注明自己不使用味精。
但这件事情的影响却没有就此止步。此后多年,美国关于味精的各种负面报道不断。
经过搜索,我们找到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的《中餐馆综合征》原文。这篇文章非常简短,只占了当时杂志版面的半页纸,作者罗伯特医生,在文中描述吃味精所带来的不适症状。
但是这些症状是不是由食用味精所导致的,并没有提供任何研究报告和数据。
而这么一篇经不起推敲的短文,却可以在当年引发抵制味精,甚至是抵制中餐的事件。当时就没有人质疑过他的观点吗?
在罗伯特医生发表文章的五十多年后,美国顶尖私立文理学院科尔盖特大学网站上刊登的一篇名为:《Ho Man Kwok医生奇案》的文章,最终揭开了他的神秘面纱。
科尔盖特大学的一名亚裔助理研究员对味精有害论产生了怀疑,对其进行了溯源。并发表文章,阐述了自己的疑惑。文章发表几个月后,称自己是Ho Man Kwok 本人的人,联系了这位助理研究员,他说所谓的Ho Man Kwok医生,其实是自己造的一个假身份,他的本名是斯蒂尔。职业不是内科医生,而是整形外科医生,同时是费城天普大学的一位教授。斯蒂尔表示:在自己年轻时,也就是1968年,另一位名叫比尔·汉森的医生,曾经嘲笑他是从事外科整形的医生,称他永远无法在著名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。为此他们以10美元为赌注。赌斯蒂尔是否能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刊发文章。
当时斯蒂尔和汉森每周都会去一家中餐馆吃饭,在他们喝了很多啤酒,吃得太饱时,常常会感到恶心。一次用餐结束后,斯蒂尔突然有了灵感,称自己会写一篇小文章投给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。他特意编造了一个看上去就是在胡说的谎言,认为严谨的编辑部,会立刻发现这是在撒谎。在落款时,斯蒂尔编造了“Robert Ho Man Kwok”的假名字。
令人意外的是,几周后这篇小文章以“中餐馆综合征”为标题被发表了出来。为了避免有读者对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信以为真,斯蒂尔还马上联系了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的编辑部,称这是一个弥天大谎,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。此后,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不但没有对这篇文章做出任何澄清,而是刊登了更多讲述中餐馆综合征的文章。该谣言进一步发酵,让味精的名声一落千丈。
现在来看整件事情,完全就是一场闹剧,两个年轻的医生之间仅仅就值10美元的赌注,就在美国给味精打上了有害健康的标签,甚至是影响了整个中餐行业。现在打开韦氏词典查“中餐馆综合征”,我们发现它承认了以前这个说法是具有误导性和冒犯性,但是它并没有直接删除这个词条,而是将其改为了“味精综合征”,这反而让人感觉更直接地把味精和健康挂钩了。
(二)味精与鸡精,哪个更健康?味精会致癌吗?
欧美人不吃味精,如果是因为所谓的味精综合征,那么味精又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厨房里消失的呢?吃鸡精就真的比吃味精更健康吗?
维基百科对味精的介绍指出,味精就是谷氨酸钠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,将其归于公认安全的食品添加剂。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,而谷氨酸天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,也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。例如西红柿和奶酪。纵观世界各地人们的饮食,我们每天都在吃富含谷氨酸的食物,包括牛奶、肉类、家禽、鱼、蔬菜、蘑菇等。然而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,安全的谷氨酸和谷氨酸钠又有什么区别呢?
食品科学专家张媛媛:“味精它的化学本质叫做谷氨酸钠,它执行的标准,就是谷氨酸的一个精炼的叫做谷氨酸钠。它的含量是含有99.9%的谷氨酸,它就叫味精了,它是由一些这种麦麸,然后包括一些其他的这种发酵液,通过这种酵母的发酵或者是微生物的发酵,产生了谷氨酸的这样一个钠盐,它俩是不可完全分割的。”
新西兰食品安全局发布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: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认为,味精的毒性很低,并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,因此并没有对味精的每日摄入量作出规定,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也认为,味精与疾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,因此也没有限定其摄入量。
经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确定,味精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定为安全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剂。那么网传的过量使用味精,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致癌的说法,是如何来的?
食品科学专家张媛媛:“在烹饪过程中,如果说放味精去进行烹饪,那一般的量一盘菜里可能才只有一点点,比如说可能零点几克,如果量化它,所以这就是说味精的摄入它到底有危害吗?你每天的摄入你每天的食用,没有机会达到量级的一个积累,所以它的危害性或者说真的它能够导致高血压吗?那个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。”
味精并不是生活当中获取谷氨酸钠的唯一来源,那么谷氨酸钠经过高温加热后,变成了焦谷氨酸钠,又会不会性质发生改变了?高温加热味精致癌的说法,又是不是正确呢?
食品科学专家张媛媛:谷氨酸钠可能有油炸的就可能都120 、140度的一个油炸环境。高温条件使谷氨酸钠它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的。高温主要是使它丧失了本来应该加进去谷氨酸钠的作用,但是它的致癌性也并没有明确的报道。
经过我们的鉴证,味精无论是在常温情况还是高温加热后,食用致癌的说法都不正确,只有过量食用,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。这个过量是多少呢?以中式烹饪的习惯,这个真的有点难以测量,因为我们一般说,什么东西都是放少量、少许,所以有人觉得这个量不好控制,干脆我就不吃了,改用鸡精。不是广告里都说了吗,这个鸡精是整鸡熬制的。那网传的第三种说法,鸡精比味精好。是不是真的?
食品科学专家张媛媛:“味精和鸡精它本质上都一样的,都是鲜味调节剂。或者说它都是一个在调味上都是成鲜的改善食品本身鲜味的物质。鸡精的配料表里,第一位一般都是味精,它的添加量一定是大于50%以上的,所以从本质上来讲,鸡精它算是一个调味的味精,它会里头会加一些鸡肉粉,当然还有一些可能就放的是香精,放一些色素。其实能够进入这个市场的,一定都是能够经过我们国家安全食品安全要求和把控的,所以它一定都是安全的。”
总结一下专家说的话,鸡精就是谷氨酸钠含量比例降低了的口感更好的味精,所以觉得鸡精好的朋友们要注意,别信广告,信配料。无论是味精还是鸡精,作为提鲜美味的来源之一,只要是经过食品安全认证,正规上市的产品都是安全的。
标签: